2018年7月8~11日,在覆盖家居全产业链行业的盛会——第20届中国建博会(广州)上,定制家居企业已占据45%的展位。但除了耳熟能详的欧派、索菲亚、玛格、志邦、皮阿诺等几家大品牌外,更多的是众多小品牌在公众视野的聚众亮相,东西南北定制家居“主力品牌”更是纷纷倾巢出动……
这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传统家具企业向定制家具转变,同时定制家具的市场渗透率也在逐步提升。
如果以2011年索菲亚的上市为开端,定制家具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随着2017年迎来上市小高潮,让我们看到定制的活力,它似乎一直是行业的一大风口。
随着各家投入重金,定制家居领域内的竞争越来越充分。业内转型者与跨界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资本力量暗流涌流,定制家居企业在这样的热度下到底活得如何?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想要来分一杯羹,当定制越做越重,有多少品牌还能玩好定制并玩得长远?
至少在10年前,定制家居就已在路上。大概从2015、2016年开始,定制家居逐渐成为行业热点,到2017年时上升到一个高峰,被视为风口。但并不是所有的猪都能在风口上飞起来。
表面上看,定制家具行业准入门槛低,能生产就能做定制,有的几十万即可以启动项目。因此在定制风行的几年里,全国小作坊雨后春笋般的崛起了。但大多数因为营销与运营能力不够,在这几年里都未成为“风口上的猪”。
有相关人士还表示,一些主打价格的套餐很难盈利,行业的净利润一般只在15%~18%之间,降到一定的程度,就只有1%~2%的利润,甚至可能无法盈利。
而同时巨头品牌们也已砸重金入场,2018年顾家家居并购班尔奇,进军全屋定制;315之后欧派、索菲亚和尚品宅配也掀起三巨头的市场争夺战,全国渠道拓展步伐加快。但这个产业仍然处在十分分散的状态。根据去年的年报,三巨头的总营收也不到200亿,占这个市场容量的比例尚不到10%。
设备、厂房、软件等投入都可以通过资本解决,但企业的产品体系、技术人才、终端运营、供应链系统等等,才是真正决定企业发展的核心。例如,一些中小企业并没有选择全国,而是深耕区域或主打高端、单品,也能活得如鱼得水。可以说,在提升自身产品和运营系统的前提下,在巨头们的争夺中方能维系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小企业关注生存,大企业关注规模。自2017年开始,不少品牌纷纷布局全屋定制,或从厨房定制到卧室、客厅,或从橱柜直接做到地板,各种“+”,“大”概念纷呈。
跨界品牌一般实力雄厚,不少都认为大手笔投资、多建店、建大店就能够快速突围区域市场,放话一年100个店,3年5个亿的,屡见不鲜;但服务跟不上、环节衔不上的也不在少数。
例如在百度搜索某龙头品牌的“投诉”关键词,立刻弹出各种消费者遭遇的问题和麻烦的搜索结果就有超过200万条,包括生产周期长,定制产品做错货,发不出货,延期单等等。
客户极大投诉大多源于内部生产供应体系。快速扩张的背后一定是需要强大的体系来支持的。从细分主业扩展到全屋的定制,定制越做越重的同时,一定需要类似于家装的整套供应链管理与人员、工期衔接的跟进。
从订单的量尺,设计,生产,物流,到货,安装机售后工作,一个定制的订单需要十几个流程,如果只是提供产品却提供不了成体系的服务,地板还没铺好就要做柜子,床和衣柜都不是一对,如此拼凑只会殃及主业的口碑。
跨界定制企业要夯实基础,还需一步一步打怪升级,寻求1+1>2的品类扩张,而非各品类的百货式拼凑摆放。所有不以消费者服务为核心的定制都是“耍流氓”!
无论走在定制展馆还是浏览某宝、某东上的定制品牌旗舰店,很有意思的是如果遮住产品LOGO基本就分不清到底是哪家的了。而且今年的款式,和去年差不多,和5年前的似乎也类似。原本以个性和自我的姿态走进消费者视野的定制,在设计上似乎被成品家具打了一巴掌。
315期间,新浪家居记者就走访发现,所谓的全屋定制,其实是以展厅的样品为基准,按业主的需求对室内空间进行二次设计和重新布局,类似于模块的拆分和组装。业主可以改变定制家具的颜色、尺寸、造型、布局,但基本样子是固定的。甚至连一些知名品牌的销售都会开门见山地告诉你“全屋定制有时候只是一种营销手段,并非有能力全部落地。”
设计是其中的关键要素。定制家居早前一直沉浸在价格战、薄利多销的氛围中,很多企业不愿花费人力物力去设计。而当前越来越透明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要求企业必须保持设计的心态做产品,才能有差异化和识别度。
同时,定制设计更要从生活空间出发设计,只是改变家具颜色、尺寸、布局,根本谈不上所谓“订制”,也无法提供个性化的生活。而这也违背定制的本意。从消费需求出发引导工厂的柔性定制,再以工厂生产激发C端消费,才能形成设计、生产和需求的闭环。将“订制”做到实处,所谓定制才能不仅仅是个营销的噱头。
近来,家居企业上市半年报纷纷出炉,定制领域的表现依然亮眼:以营业收入为例,皮阿诺同比增长40.8%,欧派家居同比增长25.05%,志邦厨柜则增长了25.69%,但与2017半年营业收入同比相比增幅放缓。
全屋定制的消费需求在上升,但行业早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单凭概念营销、打价格战等将很快被甩出定制赛道,如果不抓好设计和服务,定制就只能是一个概念,资本或许可以带来一时的推动,但好产品才能真正将空中楼阁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