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低碳供热创新科技和实践成果,谋划供热行业碳中和发展路径,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在京举办2021供热行业智慧节能高峰论坛。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城镇供热协会、中国节能协会等机构与会。
在“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的背景下,已在能源领域深耕多年的同方,也在积极行动。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秦绪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同方在能源领域的探索源于「心系天下冷暖」的朴素情怀,以科技服务城市供热30多年,目前基于同方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所开发的清洁能源和智慧供热系统已覆盖供热建筑面积超过20亿平方米,同方以科技助力热力企业每年节约标煤1000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0万吨以上,为供热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做出了贡献。”
秦绪忠介绍,迎接供热低碳转型的挑战,做好供热节能降耗仍然是重要基础。近几年,在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节能运营方面,同方融合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赋能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坚持问题导向,致力于解决行业痛点,不断融合创新发展,在智慧供热、大温差供热、超长距离供热、一城一网、供热能源互联网等方向形成了一体化节能解决方案,为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进一步节能降耗和转型升级奠定了重要基础。
同方不断迭代创新,因地制宜,以供热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助力供热企业提质增效。在菏泽,为解决居民用户冬季供热成片温度不达标的问题,同方结合当地供热系统的特点提供了智慧供热整体解决方案,实施当年不仅力克持续多年的供热顽疾,大大提升了居民的供热质量,而且取得了全网节省供热量24%的巨大成效。在保定,随着城市的发展,供热需求快速增长,为解决城市热网输送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方以自主的分布式变频技术应用到当地的供热系统,不仅大大提高了现有管网的输送能力,避免了为加粗管网给城市“开膛破肚”的问题,而且降低系统输配电耗50%以上。
2018年,同方发布“启慧AI+”城市智慧供热平台软件,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热网运营结合,为城市级复杂供热系统提供“城市大脑”,目前该平台软件已经在太原市覆盖1.7亿平米建筑面积的超大型供热系统中得到成功应用,并快速推广到10多个城市的供热系统。
供热回水温度的降低对各种工业余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极为重要,而且可以提升供热管网的输配能力,为此同方研发了全工况吸收式大温差机组,将供热回水温度降低至20oC上下,提升热网输送能力接近100%。进一步,同方发挥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优势,携手清华大学和热力企业突破超长距离供热的相关技术,将供热经济半径从十几公里延伸至上百公里,解决了余热资源和城市用热空间错配的问题,并在太原、银川等城市得到成功应用,“开历史先河”,实现“一城一网”、“多能互补”,为更大程度地开发利用各种余热资源和清洁能源创造条件,为实现零碳供热奠定基础。
秦绪忠认为,能源消费端的电气化和各种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是发展零碳供热的重要途径。
在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同方结合自主研发的全系列热泵装备,充分挖掘各类工业余热和自然清洁热源。利用同方的各类水源电动热泵,不同供热带就可以因地制宜,通过向江河湖海和城市污水、土壤、中深层地热中提取热量,通过热泵的提升为城市供热提供清洁热源。在这些资源不能经济覆盖的地区,空气也可能成为一个选项,利用同方的超低温空气源热泵提取空气中的热能,即使在-30℃的环境中也能高效地工作,这些产品和技术在北方煤改电“蓝天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绪忠告诉记者,新能源存在“看天吃饭”的问题,能源输出的波动很大,能源结构调整过程中清洁能源的占比不断扩大,这就给用能侧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方的优势恰恰在能源应用方面,目前同方正在结合碳中和的目标要求,在综合智慧能源方面进行积极布局。例如,结合智慧能源和多能互补系统的构建,打通源网荷储各环节,让建筑用能柔性化,变原来的“源随荷动”为“荷随源变”。为了促进这一转型,同方正在结合商业模式的创新,更多地介入能源运营,通过“技术+资本+管理”的持续输出,在提升客户价值的同时获取更多资源平台,加大技术创新迭代的力度。
从现场的案例分享中可以看到,同方在新疆、内蒙古、山东、河北、山西、陕西、重庆等众多城市,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特许经营等模式为城市供热和区域能源供应系统输出技术、资本和管理,赋能传统的热力企业和能源服务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2019年底,作为校企改革的第一单,同方正式加入中核集团。秦绪忠欣喜地提到,同方原来作为清华大学产学研的孵化平台,具有一定的技术领先优势,但是缺少一个强势的市场资源平台,导致很多迭代创新偏于碎片化。加入中核集团后,同方就具备了技术、资源双核驱动,相互赋能,实现强迭代创新,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客观条件。特别在能源领域,中核集团在核电和新能源等清洁能源生产领域有很强的优势,而同方在能源消纳和应用方面有多年的积累,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实现很好的产业协同和延伸。秦绪忠称,“同方将结合中核集团发展大局,将综合智慧能源产业作为一个发展重点,打通源网荷储的产业链条,推动水、电、气、热、冷等领域的综合转换利用,为未来中国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同方方案、同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