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史无前例的疫情,无意中推动了消费金融行业的分化和变革。
对绝大多数消费金融公司而言,2020年是一道分水岭。
行业持续整顿,巨头跑步入场,用户红利期已过,诸多因素交织之下,整个行业告别了高增长的青春期,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成年期;结束了线下跑马圈地的粗犷式发展模式,开启了全面线上化的轻资产模式;告别了高费率覆盖高坏账的“躺赚”时代,进入依靠高科技风控和精细化运营提高效益的新常态。
这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对有些玩家来说,来的过于仓促;但对另一些玩家来说,则是恰到好处。
1 “躺赚”时代结束,机构迈向新常态
疫情之下,消费金融行业业绩承压。据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披露信息,2020年前四个月消金行业整体的贷款余额逐月下降,2、3月份疫情扩散期间下滑的幅度尤其明显,行业整体资产质量和拨备覆盖率出现明显下行。
从整个行业看,疫情对消费金融的冲击,直接后果之一是加快了行业两极分化。当然,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以及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历史的视角看,“马太效应”的出现也是行业发展到成熟阶段、产业深耕与集中后的必然现象。
2010年,银监会首次批准筹建北银、中银、锦程和捷信四家消费金融公司。截至2020年6月,国内共有26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达到4862亿元,贷款余额约4686亿元,服务客户近1.4亿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成为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中除银行之外的主要正规军。
在过去十年里,捷信一直凭借独特的线下模式占据消费金融龙头位置,直到2019年,捷信被全线上模式的招联赶超,马上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亦步步紧逼。
2019年,披露业绩的22家消费金融公司共实现净利润68亿元,其中招联、捷信、马上、中银等7家头部机构净利润占比85%;2020年,在披露业绩的十几家消金公司中,招联、马上和兴业三家的净利润占全部净利润的比例约75%。
这意味着,消金行业头部平台与其余平台业绩两极分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疫情对消金行业的冲击,除了拉开业绩差距外,还加速了新旧模式的转换。
但是,伴随国内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消费金融行业也迎来了“新常态”。何为“新常态”?本质上,“新常态”意味着消费金融行业告别唯规模论、唯速度论,进入稳健、合规、理性、审慎的新阶段。
马上消费董事长赵国庆表示,消费金融公司不应盲目追求盈利增长,不做能力落后于规模的事。既要顺应国家鼓励居民消费和消费金融的政策导向,也要避免消费者过度负债,避免盲目发展;既要确保普惠长尾客群的金融服务供给,也要审慎风控,确保负债与收入相匹配。
2019年末,赵国庆就曾表示,未来一两年是消费金融行业的动荡调整期,马上将稳健前行,主动将客群上移,控制风险。
不久,国内爆发新冠疫情,不少消费金融公司遭受突然冲击,业务停滞、逾期率上升。而马上金融则成了这一波疫情中的幸运者,业务运行平稳,逾期率稳中有降,这不得不归功于其对行业走势的清晰判断和及时的策略调整。
2、数字化转型重启繁荣之路
在新常态下,消费金融机构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众所周知,持牌消费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融资能力、获客能力、风控水平及科技硬实力。
回顾过去,不少机构依靠线下营销争夺市场,线上获客能力欠缺;资金成本高低无关紧要,主要依靠高费率覆盖高坏账赚取较高息差;科技投入不足,风控成摆设,主要依靠不规范的贷后催收减少坏账。
在新常态下,很多市场竞争要素发生了变化。获客成本高起,“人海战术”不再吃香,纯线上、数字化的轻资产模式成为大趋势;监管主导降息降费,息差减少,消费金融机构必须依靠科技提升风控能力。
在新常态下,只有及时调整战略,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机构才能重启往日繁荣。
以银行业为例,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在去年的新冠疫情中,全球银行都遭受了重创,虽然疫情后大部分银行都能存活下来,但需要指出的是,生存并不等于成功。麦肯锡认为,银行业要复苏,必须全速推进数字化和大数据的规模化应用,同时从根本上重塑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上从单纯风险中介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中介模式转型。
同样的,消费金融头部平台也纷纷认识到,只有借助数字化才能成功变革和转型。
捷信在2019年开始积极转型线上,可惜并不顺畅;2020年初,捷信对外发布“2023战略”,宣布要通过数字化网络技术的运用不断完善和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金融服务渠道。捷信在启动全面数字化的同时,也在大力进行人员优化。由此可见捷信业务转型的决心。
正是因为在获客、审核、风控、贷后管理等方面采取全线上、一站式服务,招联消费金融才后发先至。
同样,马上消费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坚持全线上化、智能化服务、零物理网点的轻资产模式,相比传统金融的重资产模式,这一模式大大提升了运营效率,降低了边际运营成本,让新零售金融可以更加灵活高效的“轻装上阵”。
不仅如此,马上消费还大力推动开放平台战略,聚焦到以“自营+开放平台+金融云”为核心的数字轻资产模式运营,发展成为一个科技驱动的综合性金融机构。
赵国庆强调,当下金融行业处于轻资产轻结构的变革时期,在合理使用金融杠杆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节约资本,这是整个金融行业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在非接触金融服务趋势下,消费金融公司需要具备开放的平台型生态体系,才能打通金融机构、商户、用户之间的资源配置障碍,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消费金融公司以往单一、封闭的业务单元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依靠重资产、重人力的展业模式不仅成本高,而且容易造成风险积压。
3、科技才能让金融“普而惠”
消费金融市场的变革和繁荣依赖于不断的科技投入。
从欧美金融科技市场上的创新公司身上,我们可以观察到两个基本特征:
1、 金融科技公司越来越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注重消费者保护;
2、 越来越强调金融产品的社会责任属性。
以近几年崛起的消费金融公司Afterpay(澳大利亚)、Affirm(美国)、Upstart(美国)等为例,它们的消费信贷产品均以向B端收费为主,利差收入占比很小;这是和传统金融机构的最大区别。另一方面,它们的产品以服务消费者为第一宗旨,例如,分期产品要么不收逾期罚息,要么设定违约金上限;这和以逾期罚息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的信用卡反差明显。
这些金融科技公司对用户采取友好政策当然离不开其良好的大数据风控能力,这些公司都有一些相似特征:大多小而美,员工以技术团队为主,研发投入占比高,采用轻资产模式,逾期率较低。
国内消费金融行业在经过持续数年的治理后,正在趋向普、惠、质协同发展道路。这背后离不开很多头部消费金融公司不断加大的科技投入。
以马上消费为例,截至2020年底,累计申请专利256个,自主研发系统900多套,实现了消费金融全价值链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其中,自主研发了全新一代大数据智能风控平台,具体为构建了1万+的风险审批规则、500+的风险审批模型、10万+的风险特征变量以及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贷前反欺诈。
实践结果表明,其人脸识别对比准确率99.9%,数字声纹识别准确率99.9%,通用场景声纹识别准确率98.88%,唇语活体检测准确率96.88%,动作活体检测准确率99.6%。
技术进步推动了消费金融由普惠金融向“惠普”金融转变。去年疫情期间,马上消费通过加大线上金融服务力度、对湖北及非湖北地区用户差异化豁免罚息等举措,助力疫情防疫。疫情期间为受疫情影响用户减免息费及捐赠物资超过3777万元。
正赵国庆所说,只有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才能推动普惠金融向“惠普”金融转变,从金融可得性到金融定价普惠性转变,既保持商业可持续的惠,又做到背后全方位能力的领先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