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标杆企业华为遭遇到“极限施压”,华为海思这个“备胎”一夜转正。“不仅要开放创新,更要实现科技自立。”这是华为人的誓言,更应该成为中国制造企业的警示语。中国彩电业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诞生了海信、创维、TCL、康佳、长虹等一批优秀的企业,一些品牌已经走出国门,成长为全球市场的头部玩家。
在这个过程中,三星、LG、索尼、夏普、松下等外资品牌不仅在中国市场被国内品牌彻底压制,在全球市场中国品牌也不断攻城略地、蚕食日韩品牌的市场份额,全球化制造和营销能力持续提升。
看起来,一个全球彩电业的中国时代,很快就会到来。然而,“华为事件”提醒我们,居安必须思危,中国彩电业仍存在一些短板。例如,OLED电视如今在全球发展势头良好,很多中国彩电品牌也加入到推广OLED的阵营中来。当然,从技术和市场角度来看,这样的选择并没有错。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国还不具备大尺寸OLED面板的量产能力,LGD是全球大尺寸OLED面板的唯一提供商。
从全球化产业分工来看,韩国企业做上游面板,中国企业做整机终端,从而合力推动OLED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太大问题。实际上,很多产业,比如手机、PC等,也都是按照类似的模式构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
只是,有时候“树欲静而风不止”。华为的遭遇就说明,经济和产业规律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全球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很可能在一夜之间被彻底打乱和割裂开来。
因此,关键领域的科技自立至关重要。这种科技自立,并不是说要彻底排外,而是既开放合作,又独立自主。华为通过海思研发和使用自己的芯片,但并没有停止外采和使用美国芯片。如此,在正常的商业环境下,企业可以寻求成本和效益的最优解;而在非正常的商业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科技上的自立,保持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
就彩电业来说,除了OLED之外,QLED、Mini-LED、Micr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层出不穷,这些尚在演进中的前沿技术,客观地看中国品牌并没有主导权。一旦产业化,中国彩电企业核心技术的“空心化”在所难免。当然,中国也并不是没有准备自己的“杀手锏”。在新一代显示技术方面,中国在激光显示领域就有颇多积累,在激光电视领域中国企业更是实现了全球领跑。
这里说的“领跑”,其意义并不止于销量上的领先,而在于这是中国品牌首次在新型显示技术上掌握了核心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从而摆脱了对外依赖,首次真正掌握了电视产业发展的主动权。以激光电视龙头企业海信为例,其在激光显示领域已申请700多项专利,核心的激光光学引擎可100%自主研发设计,在激光光源技术、光机模组、整机制造等方面掌握了关键技术,从研发、设计到整机生产制造完全自主运营,并牵头开展了激光显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华为掌握5G核心技术,并且在芯片上有海思这个“备胎”,因此才有底气在面临恶意打压时,保证经营的稳定和持续。海信在激光电视领域的战略布局,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技术和制造壁垒,对于中国彩电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实际上,国家对于激光显示技术和产业化工作也十分重视。《中国制造2025》将激光显示确定为未来10年我国重点发展的新型显示技术;《“十三五”规划》将激光显示列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显示项目的首位;2016年至2018年,科技部“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连续三年支持激光显示(包含激光电视)整机、模组、器件和材料的关键技术研发。
激光电视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或许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们不能因为发展中的问题,而忽视其对于中国彩电和显示行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当然,我们积极发展激光电视,并不是要彻底排斥OLED电视或者采用其他显示技术的产品。就当下来看,在80英寸以上的大尺寸电视市场,激光电视当仁不让要成为市场主流,而在80英寸以下尺寸段,包括ULED、OLED、QLED等都会有自己的市场需求和空间。
产业分工在全球化时代是必然的趋势,我们在看到大趋势的同时,还要争取挺进产业价值链的上游,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和主导权,这样才可以从容应对一些不可控因素对企业和产业可能造成的伤害。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对于彩电业来说,不应是一句空话、大话。开放合作、但不忘科技自立,这是包括彩电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必须牢记的经验和教训。
来源:中国家装家居网
智能电视可以让人边看节目边在屏幕上淘宝购物;智能烤箱会自动“辨认”食材实现一键烹饪;扫地机器人则能够自行规划清洁路线……生活在如此智能化的家中,该有多轻松惬意!显然,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速兴起,给传统家电业带来巨大变革。
近日,美的集团宣布2020年要实现全部家电产品智能化,把用户连接的数量进一步扩大,2019年年底用户连接人数达1000万人左右。那么,目前智能家电的市场表现如何?AI究竟给传统家电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智能家电市场未来如何发展,尚须解决哪些问题?
AI正逐渐成为家电产品标配
“中国家电行业整体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市场前景巨大。”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副院长葛丰亮认为。
自2014年谷歌以32亿美元收购智能家居设备制造商Nest后,智能家居迎来爆发式发展。海尔、美的、长虹等家电企业,中兴、华为等通信设备企业,以及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都成为家电智能化的积极推手。
“伴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人工智能正逐渐成为家电产品的标配。未来高度人工智能化的家居将是每个家庭的理想状态。”远望智库人工智能事业部部长、图灵机器人首席战略官谭茗洲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平安证券近期发布研究报告指出,随着一线企业纷纷布局,智能家电将迎来黄金时代。而智能家电在市场上广受青睐的主要原因是,消费需求的升级,核心消费群体年轻化等趋势。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中国家电业正重回“潮头”,加快向智能化转型升级。不同行业之间交叉融合更是加速市场布局。如2018年腾讯宣布与家电集团长虹达成战略合作,将腾讯叮当AI助手解决方案应用于长虹新一代智能电视;小米联合华润置业等地产商开始探索智能家居。
国家智能家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国家居市场研究报告》分析:2018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增至1210亿元,仅智能音响一项产品销售额会达3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突破1800亿元。市场研究机构IDC预计,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2020年将达2770亿美元。
在业界专家看来,凭借规模以及技术升级等优势,中国家电品牌有望在这一轮爆发中引领世界潮流。
“智”化家电如同有了眼睛和嘴巴
“家电的智能化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机器自身性能方面,能够自检自测,所有数据可以告知用户;二是物联网方面,所有机器可以互联互通,把企业品牌端和客户端连接起来;三是人机对话,比如以前是手动开关操作,现在可以语音控制、面部识别等。”国内最大的吸尘器厂商莱克电器董事长倪祖根认为。
那么,懂得用户的AI,与智能家电的连接入口是什么?
百度市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百度用“小度”人工智能音箱切入了智能家居市场。目前,上海佘山世茂洲际酒店300多间客房都相应配备智能管家“小度在家”,搭载具有对话式AI交互技术(DuerOS)智能设备。当用户说“小度小度,我要睡觉了”,房间内的灯、窗帘、电视随即关闭,不必寻找遥控器或开关按钮;再说一声“小度小度,房间需要打扫”,音箱会呼叫酒店进行客房清洁;无聊时说“小度小度,播放最新一期的奇葩说”……小度几乎参与了房间里所有关键设备的控制,为用户带来“动口不动手”的智能生活体验。
2018年百度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人工智能特刊》显示,2018年7月第二届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发布的DuerOS3.0开放平台,可提供自然对话交互、全新的对话式内容服务生态,率先打通商业模式闭环,成为规模最大、最活跃的对话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统。
“我们看到了语音交互的价值,能够变革用户跟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频次、交互时长,以及之后的内容和信息服务生态,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革命,只会发生得更快。”百度公司副总裁、百度智能生活事业群组总经理景鲲对记者说。
腾讯智能平台产品部副总经理陈谦表示,人工智能已默默融入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彻底革新人与硬件设备的相处模式。其中,智能电视也将会成为家庭交互终端的入口,开启家庭娱乐的新场景。
“人机交互的新时代已经到来。”美的集团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徐成茂表示,美的利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等大量前沿科技去改造智能家电,让消费者不需要通过遥控器或者APP,即可享受到家电的“主动”服务。
“确切地讲,未来所有‘智’化的家电都要具备感知和交互能力,AI才可以为人类服务。目前可靠语音控制服务终端市场,采取自然语义处理,与人自由互动对话,各种家电产品在AI加持下得到‘重生’,仿佛‘长’出眼睛、嘴巴和耳朵,可以与‘主人’随意交互,并连接对应的服务。尽管目前用户体验尚有差距,但相信随着场景的应用规模增多会不断提升。”谭茗洲指出。
以人为中心提高生活品质
有专家提出,在智能家居应用中尚有很多痛点,其技术门槛很高,用户体验感不是很好,导致智能家居大多停留在一些极客或非常深度的科技玩家群体里,并没有向更广泛的市场拓展。要让智能家居在技术、产品、市场上趋于成熟和稳定,企业要在创新服务和软件增值上狠下功夫。
“未来AI‘智’化的过程,是让家电成为可以完成不同任务的机器人,其中一个重要体现是具有预约功能,真正的智能化是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交予的任务,如何时开空调,能够实现时间任务调度。未来更深层次的智能世界,是家电之间可以在数据和感知层面产生通信及交互,实现数据协同,这是未来非常重要的一步,每一个智能体都能懂人类,这样的系统才会为我们服务得更好。”谭茗洲指出。
谭茗洲强调,“AI使得所有的家电产品整体升级,而随着产业升级必将带来服务升级,正如比尔·盖茨所提出的‘AI要本着围绕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不久前,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马克·泰西耶-拉维涅指出,人工智能在改善人类生活方面展示了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带来很多潜在风险。
去年12月20日,德国媒体曝光亚马逊Alexa智能音箱监听用户隐私事件。据报道,一名亚马逊智能音箱用户根据《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要求亚马逊提供自己的个人活动语音数据时,不料对方竟然发来1700份陌生人的录音。借此完全可以拼凑出一个人的生活细节和习惯。更令人咋舌的是,这家德国媒体根据录音竟确定出两名用户的身份。
“智能家电在不同应用场景会采集用户多种信息,并记录分析,可以获取用户的家庭组成、产品使用习惯、饮食喜好等大数据。因此,用户隐私泄露具有潜在风险,这需要从国家层面主导标准化,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措施,尽早防范于未然。”谭茗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