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晚间,蓝思科技(300433.SZ)发布了2019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公司预计上半年亏损1.24亿元-1.7亿元,报告期内,非经常性损益对当期净利润的影响约为1.96亿元。
对于业绩下降的原因,蓝思科技指出,主要受到消费电子行业动荡,各项费用、成本增长等影响。
不过,面对2019年上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全球贸易摩擦频现的不利背景,蓝思科技经营依旧稳健,公司采取了积极的市场策略,带动了收入同比上升。
一方面,公司加大了对国内品牌客户的创新支持与供货保障,国内外品牌中高端手机前后盖3D玻璃产品的销量显著增多;另一方面,公司在智能穿戴设备、中高端车载设备等相关领域的产品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业绩磨底期“苦练内功”
智能手机行业的“寒冬”引发产业链上下游业绩波动。
由于智能手机的使用寿命较过去更长、部分中国用户观望到2020年更换为5G手机、全球欠发达地区的手机普及率升高但增速放缓,以及不断上涨的售价等原因,中高端产品的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
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1.86亿部,同比下降 5.1%,其中4G手机1.78亿部,同比下降4.2%,在同期手机出货量中占比95.6%。
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1.72 亿部,同比下降1.8%,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92.7%;智能手机出货量1.78亿部,同比下降 4.3%,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95.4%,其中 Android 手机在智能手机中占比92.7%。
面对市场需求下滑,A股多家智能手机上游零部件供应商中报业绩都有所下降,wind数据显示,申万三级电子零部件制造板块、23家已发布中报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中,不少处于“略减”或“亏损”的状态。
国内消费电子细分领域龙头、玻璃第一股蓝思科技业绩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蓝思科技表示,上半年,由于消费电子行业经历了动荡发展,致使行业竞争加剧,行业规模整体承压,导致公司产能和高交付率优势在报告期内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人力成本、折旧及财务费用有所增加,公司产品毛利率同比有所下降,短期内出现了利润亏损。
但与此同时,蓝思科技也指出, 2019年下半年,公司主要国内外客户的新产品将陆续发布,公司的产能将得到较好满足。公司将继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降成本、促交付、增效益,巩固公司在行业的领先地位,充分发挥产能和高交付率优势,提升市场份额,争取实现较好的业绩。
事实上,对于消费电子行业的巨变,蓝思科技早有准备,“苦练内功”多年。
近年来,蓝思科技不断加大研发,审慎研判市场情况,推出了诸多创新、高品质的产品,在蓝宝石、精密陶瓷、3D曲面玻璃等领域提升了公司智能制造能力和稳定了较高的产品交付率。
2016年度至2018年度,公司研发支出分别为13.84亿元、15.76亿元、14.80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09%、6.65%和5.34%。
现蓝思科技已经具备了成熟的蓝宝石长晶设备制造、蓝宝石生产、后段加工的全产业链生产制造能力,精密陶瓷粉体原材料及胚料制造、烧结、后段加工能力,3D曲面玻璃、以及精密金属结构件、生物识别模组、触控模组等核心零部件的高质量批量生产能力,形成了整体生产链的产业协同与智能制造体系。
这些产品不仅用在智能手机领域,也大量用于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笔记本、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各个细分市场。
智能穿戴高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个细分领域中,可穿戴设备无疑是发展最快、增速最高的领域之一。在智能手机的磨底期,穿戴设备正以超乎寻常的增长速度,成为蓝思科技有力的业绩支撑。
根据IDC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 年一季度,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4960万台,同比增长 55.2%。
其中,苹果Apple Watch、Fitbit 等穿戴设备全球出货量为1280万台,同比增长 49.5%,市场份额占比达到 25.8%,位居第一。小米与华为占据第二和第三位,出货量分别为660万台和500万台,三星与Fitbit 排在第四和第五位,出货量分别为430万台和290万台。
据悉,在可穿戴设备市场中,手腕穿戴设备的市场份额为63.2%,而耳戴式设备的市场份额较小,为34.6%,但同比增长更快。耳戴式设备同比增长了135.1%,而手腕穿戴设备同比增长了31.6%。
在智能手机出货量表现不佳的背景之下,Watch、耳机等穿戴设备出货量却依然保持较高增速,市场在初始阶段就已进入快速迭代期。IDC预测,2020年全年中国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超过8900万台。
有业内人士指出,以蓝思科技为代表的国内深度布局可穿戴的核心供应商,有望受益于智能化创新趋势,迎来超预期的订单和业绩增长。
据悉,上文IDC公布的几大智能穿戴设备品牌厂商,均为蓝思科技的客户。
近年来,各大消费电子产品厂商持续加大对智能手表、智能腕带等穿戴式设备的投入,消费者对随身可穿戴的具备独立通讯功能、健康监测功能的设备表现了浓厚的兴趣,血压监测、心率监测、运动量监测、独立通讯功能、更持久的电池续航已经逐步实现。
根据2018年年报,蓝思科技的可穿戴产品业务实现了较大增长,有望获益于行业持续的高速增长。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相关硬件的发展,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正在到来,可穿戴设备作为新型广泛使用的智能终端,将集成更多的功能,应用到更多场景,预计可穿戴产品业务前景可观。蓝思科技前瞻性的将其提到了战略发展高度,积极布局可穿戴设备领域,为抢占蓝海市场打下技术和产能基础。
2019年,蓝思科技将继续推进技术研发、生产自动化、落实新产能建设,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将挖掘内部潜力列为工作重点,积极做好技术和产能准备。
5G新机遇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5G商用加快,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智能可穿戴设备,都将迎来蓬勃生机,消费电子行业旺季将逐步到来。
在智能手机领域,5G手机带来的替代性需求将打破当前存量需求缺乏的局面。
根据Canalys日前发布的对 5G 智能手机最新全球预测,5G 手机在2023年将达到近 8 亿部,占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的51.4%,在5G 全球商业发布五年后超过 4G 智能手机。
2019年至2023年期间的CAGR(平均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9.9%,而供应商将在2023 年年底前向市场交付近19亿部5G智能手机,其中大中华区将占34.0%,其次是北美和亚太地区,分别为18.8%和17.4%。
华创证券认为,5G推动的行业内生复苏需求逻辑,Q3为传统电子旺季,第一波5G换机潮有望在Q4末到来,板块估值中枢随着产业复苏逻辑的不断发酵有望逐步抬升,我们认为手机行业最坏时候已经过去,后期单月数据或有反复,然整体向上趋势确定性较高,且随着5G换机潮的逐步临近,整体复苏趋势有望加速。
供应链相关人士也指出,5G时代即将到来,消费电子产业应勤修内功,做好准备迎接5G的到来。随着5G技术应用的普及,手机终端将迎来升级换代,消费电子行业将迎来第二轮创新的核心动力。
对于蓝思科技而言,换机潮带来防护盖板玻璃的大量应用。由于5G信号、无线充电、外观等方面的需求,双面玻璃、精密陶瓷等蓝思主营业务将得到较大发展。在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化领域,销量高速增长的态势也将继续强化。
有业内人士认为,可穿戴设备作为物联网的重要入口,将在5G+IoT时代扮演重要角色,设备种类也将趋于多元化,在5G的推动下,可穿戴设备销量增长可期。
5G+时代不仅仅是万物互联,更是万物互融,未来智能穿戴设备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为了配合终端推进手机周边的智能化产品来更好的切入5G市场,蓝思科技将适度调整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布局智能穿戴新业务。
“5G对服务型机器人来说,会是很重要的机遇。基于5G特性解决了数据处理、传输等问题后,服务型机器人的商业化会迈入全新阶段。”朱晓蕊向记者表示,这是让人兴奋的一个窗口。
经历过细分领域的融资转冷之后,机器人市场迎着5G风口,将走向新的竞争阶段。
在近日举行的2019年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CCF-GAIR)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陈义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国内机器人市场发展来看,硬件的实现难度已经不大,但软件是否能触达需求却未必。目前机器人市场已进入比拼软硬结合能力的第二轮竞争中。
从技术积累角度也是如此。曾作为大疆创新创始董事的朱晓蕊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当下的科技类行业已经进入到需要改变产业发展模式的时期。以往以商业模式驱动为先的路径需要被弱化。
反观大疆的发展道路,也是经历了学界此前几十年的基础技术积累之后,下沉到应用技术的研发,并静心等待外部环境的促成,才有了此后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爆发。类比到今天,“深科技”类企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来自融资方和社会相对宽容的环境,才能够茁壮成长。
作为各类智能技术的承载物,5G时代的到来也将为服务型机器人市场带来新的改变。云端协同发展对机器人任务处理能力的改变、机器人自身竞争力的调整都意味着,新一轮的行业变化甚至洗牌或许也即将发生。
从商业模式到软硬结合驱动
不论从商业模式还是技术竞争点来看,机器人行业的竞争都进入了新的关键时期。
陈义明进一步向记者指出,机器人企业刚开始比拼的是硬件应用创造,但后来发现,实际上整个系统软件都需要再加强,一些中国企业往往忽视了软件开发能力。尤其在一些工业级场景中,目前的软件编写质量并不高,这侧面显示出大家对软件的知识产权并不是很重视。
实际上机器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于2B类场景的服务型机器人来说,现在进入软硬件结合的第二个比拼阶段,这才刚刚开始。
陈义明团队在研发的物流机器人,就同时在兼顾硬件设计和包括物流抓取、仓储设计和优化等方面的软件功能,共同推进。
不过他也向记者指出,物流机器人领域的窗口正在关闭,虽然市场尚未完全成熟,但门槛也越来越高。“仅依靠单一技术已经不够了,小型公司容易遭到来自大型公司的挤压,这也是商业形态的本质。”他补充道,如果是初创型物流机器人企业,就需要做到充分垂直化,抑或与同类规模企业形成联盟形式,才能达到很强竞争力。
相对来说,陈义明看好制造业领域的机器人应用。原因在于,随着工人的人工成本增加,机器人在特定场景中“代人”的功效也就慢慢显现,目前一个火热的“机器换人”场景就是基于视觉技术的辨识环节。
“工业制造行业中,可以相对明确哪些工作可以人为处理,哪些工作需要机器人与人共同处理,从而让流程变得更加简单。而且在工业4.0的推进过程中,制造业也是最大的应用市场。”他这样解释道。
与服务型机器人不同的是,工业领域企业规模两极分化严重,应用场景也更加碎片化,这导致对工业机器人的诉求也就大不相同。
对此,陈义明建议,在推进工业自动化过程中,政府主导技术的力量不能太大,一些大型精密型企业需要相对高阶的软件工程师提供服务,但一些相对简易的领域并不需要如此,成本太高反而难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比如台湾的珍珠奶茶行业其实就有工业4.0的客制化属性,每个环节怎么根据顾客喜好操作,可以用很简单的方式做到,让珍珠奶茶很好卖。因此类比来看,国内中小型企业的工业自动化改造,就需要具有同样弹性的中小型工业机器人企业提供服务支持,才能达成。”他表示。
面对如今陆续有泡沫破裂现象的机器人市场,陈义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从细分领域来看,因为真实需求旺盛,制造行业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发展相对平稳,新兴的协作机器人也蓬勃发展,但是协作类机器人只占据整个工业机器人市场的1/10,市场是否夸大了这类型产品的需求特性有待观察;而教育类机器人市场若没有实现真正的刚需,未来将会面临生存风险;在精密的医疗机器人领域,则将对技术壁垒要求较高,能否进入人体手术试验环节,就代表机器人的竞争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朱晓蕊也向记者表示,单从工业机器人“机械臂”的应用来说,1950年代就有了相关产品,发展到今天,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已经基本成型,占据头部份额的企业早已盘踞多年。
这也意味着,从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发展规律来看,新进入的机会已经很小,大型工业机器人服务企业推出的产品远不如储备的产品多。这也是她更愿意在服务型机器人市场投入研究的一定原因所在。“服务型机器人市场在全球范围来说,还没有出现特别强势的龙头企业,大家的发展步伐基本在同样的基础线上。”她分析道。
她更看好安防场景。这是源于服务型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会有不同特点,对细分技术的要求和发展程度都不太一样。“安防市场的技术准备是最好的,当然其中也不乏对成本与技术的平衡、运营方式的考量、可靠性等问题。”
当然,仅仅能实现功能并不够。朱晓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企业和社会要给深科技类企业更多宽容,要待产品真正扎实,才能达到技术上的实际性领先。“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时间点上,可以多引导科技公司建立更健康良性的发展生态,而不是仅依靠商业模式取胜。”她说道,深科技类公司本就是长周期发展的模式,在当前情境下,支持这类公司的成长需要相对宽容的时间窗口,实际上目前国内在相关领域的人才积累已经足够支撑这类企业的长足发展。
5G将引发洗牌效应
作为提供技术服务的载体,机器人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形态,实际上机器人的系统级技术已经应用到诸多非机器人形态的产品或领域中。
“我更多把它叫做‘智能系统’,比如智能音箱、医院的智能医疗设备等,背后都是有机器人技术的影子。”朱晓蕊分析道。
也正是这种技术型行业,在面对每一次新的底层基础技术迭代时,都自然会对固有格局带来一定影响,5G对机器人行业亦如是。
“5G对服务型机器人来说,会是很重要的机遇。基于5G特性解决了数据处理、传输等问题后,服务型机器人的商业化会迈入全新阶段。”朱晓蕊向记者表示,这是让人兴奋的一个窗口。
在前述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雷锋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承办的大会上她分析道,随着智能系统的感知能力和行动能力日益增强,逐步出现了人与智能系统的日益融合,也即人机共融系统。这自然而然会发展出具有社会属性的智能系统,对机器人来说,就是具备内部进化的能力。
这需要不断通过与平台间的交互完成,比如机器人端与云端计算平台的交互,或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交互。
朱晓蕊所在团队在2012年开始,便着手研究“长期自主定位的云移动机器人”技术,核心内容包括充分利用云端的无线存储空间和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来降低对机载传感器的要求;设计分布式算法,寻求云端的强大计算能力和机器人实时要求之间的平衡;此外还要补偿由于网络不稳定引起的断网问题,以及由于云端和机器人端数据的频繁交互引起的网络延迟等。
这类机器人主要针对的是需要长期不断更新定位的应用领域,抑或需要对物品进行识别进而抓取的场景。在5G环境下,机器人端不再需要下载庞大的识别数据库等资源就可良好完成任务。也基于此,搭载在这类机器人上的智能系统运维成本也大幅下降,可以更容易地进行自主进化。
“此前我们用4G技术做实验,已经有不错的成果。现在5G商用已经正式开启,待到接收终端部分的产品成熟后,我们的云机器人技术就可以完全无缝对接起来。”她对记者补充道,在5G+云技术的环境下,服务型机器人的春天就要到了。
而基于当下的竞争环境,若没有技术上的更新对接、又是严重同质化的产品,则意味着生死存亡的大限之期将至,行业洗牌将难以避免。
陈义明有类似的看法,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5G的低时延特性,会对户外类机器人市场带来很大变化。从商业模式来看,对机器人企业的软件开发实力会有更高要求。
比如一台全新的原生机器人没有配备软件,在购买并开机之后,通过5G网络直接下载相关应用软件再行使用。这类模式意味着,机器人企业可以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式,更好保障自身软硬件结合的整体实力,由此将对机器人市场带来新的发展变化。